比亚迪喊话马斯克:约战在智能大楼顶上
诚然,「挑战特斯拉」的台词,虽然说早了,但依旧对比亚迪心生敬意。

刚结束的特斯拉2023年Q4及全年财报电话会中,马斯克对外释放了下一代汽车平台、机器人以及人工智能等遥遥领先信号。

同时,他表示中国车企非常让人印象深刻,如果没有贸易壁垒,中国车企会占据主导地位。没明说,但比亚迪一定在其中。

2023年第四季度,比亚迪以单季度52.64万台纯电车型销量,超越了特斯拉的48.45万台,暂时领跑全球最大纯电动车制造商位置上。

有趣的是,早前有网友在X社交平台上向马斯克提问,如何看待比亚迪?他没有正面回复,只表示「相比车企,特斯拉定位更接近于一家AI或机器人公司」

就在前两天,腾势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赵长江疑似隔空喊话马斯克,现在的比亚迪已经不是以前的比亚迪,并声称在2024年,在特斯拉最擅长的智能辅助驾驶领域上,会向特斯拉发起严重挑战,而腾势N7也将战胜Model Y。

要知道Model Y是去年全球「不带任何定语」的最畅销的车型。而特斯拉FSD即将迭代至V12版本,计划在2024年第一季度在北美用户落地,之前版本已累积超8亿公里。

比亚迪旗下单车型,要在两个维度跟特斯拉PK,都看似以卵击石,不堪一击。

而我们更关注到的是比亚迪近期在智能传播端动作频频,先后释放了基于腾势车型的代客泊车以及城市领航实测DEMO视频。又在重磅的梦想日中,以较大的篇幅阐述了智驾方面的展望。

王船长与比亚迪对外传递出押注智能化的信号,按他原话说,「电动地基」已经铺设好了,从现在起建筑智能的高楼。

此时的比亚迪眼里,「卖得最好的纯电品牌」不足以饱腹,而「卖得好的智能纯电品牌」更备受资本想象力


马斯克不把比亚迪当对手
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事实上,马斯克不是第一次不把比亚迪当对手。

早在2011年时,马斯克接受彭博社采访时,当主持人提及到比亚迪时,马斯克笑着反问主持人「你有没有看过他们的车」?并毫不客气地说比亚迪生产的汽车不够有吸引力、技术不够强

有趣的是,两者关系错综复杂、爱恨交错,在电池供应上,比亚迪与特斯拉建立了以刀片电池供应欧洲市场的合作关系,当一些外媒误报特斯拉要叫停了两者合作时,马斯克则会跳出来澄清:「特斯拉与比亚迪两者关系是积极的」。

而在去年5月,搭载比亚迪刀片电池的特斯拉Model Y后驱版本在德国柏林超级工厂下线,这也是特斯拉在欧洲市场推出的第一款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的版本。

在核心零部件供应关系,所谓全球纯电季度销量的比拼,或一些风声,都只不过是顺势互蹭流量罢了,而回到产品智驾上的怼,双方显然是怼不起来的,赵长江隔空喊话的为腾势N7的营销成分更多一些

但是事出必有因,刚结束的梦想日,比亚迪确实一口气地将一直想说的、以前不敢说的,都说了。

王船长说了自己只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工程师」,花了20年,解决了老百姓买车难的问题后,目光投向了更能获取流量与利润的智能汽车,也给特斯拉与一众新势力们上上强度。

迪厂的发展史有点像爽剧的剧情:

昔日穷小子进大省城,怀揣着未来能在城里买套房的憧憬,本想随大流挤进工厂,各个工种都学一下,埋头苦干,干出首付的钱,却一不小心蹭了风口,快速奔向巅峰,干成为别人家眼里的大厂长。

然而就在风光满脸之时,却实诚地对外道「房子我不买了,但地基已经打好了,准备建高楼了」,这句话不说还好,一说便暴露了「房东」身份。

正当大伙惊讶「比亚迪也有智能决心?」的疑问时,王船长说了,东凑西凑凑不出智能汽车,而电动地基打得不够好,再高的智能大楼也成了危房。

该过渡供应商方案尽快整合,该补的补,该追赶的追赶,自研的口号已经喊了出去。

经常穿着一身白工服的王船长像极了广东这边穿着拖鞋、游走街头的房东们,不是行事低调,而是工程师本色。

塞满易四方、云辇等技术鱼池已然变成犹如手中紧握的一大钥匙串,随便一根钥匙都能带来翻倍的创收

以2024年1月作为切割点的话,马斯克曾经不屑的比亚迪,已经打好了「电动地基」。


比亚迪神气的背后是
卖车也跟卖玩具一样简单


比亚迪的「电动地基」,首先是累积600万新能源车的销量大盘

时间拨回到2007年,当时F6下线时,王船长接受媒体采访时,声称要在2025年做到全球汽车生产企业第一,只要放开干,比亚迪造车跟造玩具一样简单。

而当时比亚迪的年产能只有10万台,成了当时「痴人梦话」。

2023年的比亚迪比以往更能接近这个梦。

过去一年的八月到十一月,比亚迪仅仅用了一百多天时间,就接连下线了第500万台与第600万台新能源车,年底更是创造了月销突破30万台的历史。

2023年全年300万台销量,精确到秒去换算,就是平均每10秒钟就有一辆比亚迪汽车被生产或被卖出。

按体量类比,2023年,比亚迪300万年销量约等于两个吉利销量成绩、或约等于八个理想销量成绩。而纯电销量更是大于蔚来、小鹏与极氪三者之和。

16年前,在比亚迪眼里,造车跟造玩具一样简单,而现在卖车也是。究其原因,离不开比亚迪坚持垂直整合的造车理念。

造车全链条除了玻璃与轮胎外,几乎实现所有重要零部件自给自足,降低成本、保全对生产的完全控制欲,这些因素直接转变成市场中「同配低价」强劲竞争力,从而转化成销量,助力比亚迪夺取更多的细分市场份额,也带来了丰厚的规模效益。

据36氪早前报道,比亚迪汉单车利润就超过7万元,没有任何一家新能源车企能到达过这个水平。

有了利润,自然就押注更多产业链上企业,形成庞大而垂直的造车帝国。

在机遇方面,比亚迪早年碰上了国内家用车增量市场的发展时期,而在当时,自主品牌的国产汽车开始走进越来越多的家庭。

笔者家里第一辆家用车就是比亚迪逆向开发的比亚迪手动挡的F3,就是这样的一款轿车,在当时普通家庭眼里,却是承载着一家人周末出行或春节满载回乡的快乐车。

让笔者印象比较深的是,广州在2012年7月1日正式实施粤A车牌摇号政策,而在1日零时前的前夜,市内几乎所有4S店里灯火通明,一众潜在购车者抢在零点前完成购车手续,抢夺最后一张自由获取的粤A燃油车蓝牌,而当时许多观望者则挤在比亚迪门店,闭眼就选购了比亚迪F0。

皆因比亚迪F0当时售价才4万元,成了不少精明老广眼里的最经济的占牌选择。

全面进入新能源赛道,全线提升产品原创度与颜值,开辟了王朝网与海洋网,紧随其后则是品牌向上,搭建了高端品牌仰望、专业个性化品牌方程豹,以原地掉头的显性差异点,收割足够多的流量。

带着「性价比」与生俱来的原罪,让比亚迪一时间难以摆脱低端品牌的大众认知。

市场上,10-20万售价区间的市场仍然是比亚迪销量的「甜点位」,而比亚迪在这个价格区间,不放过任何缝隙地塞满了绝对主销车型,拥有强势的定价权。品牌向上与客单价低相当长时间不会被改变,以至于资本市场对比亚迪的信心也逐渐走低。


千亿千人加码研发智驾
赶超时刻将来临?


其次,比亚迪的「电动地基」更是在新能源上的技术积累

时间再拨回至2004年,当时刚收了秦川汽车便一头钻进汽车行业的比亚迪,小心翼翼地拿出了纯电动概念车ET,并大胆地设想用四个电机独立控制四个轮子去实现原地掉头。20年恍惚,这不就是易四方技术的原型嘛?

而2024年,已量产上市的仰望U8已经具备了四轮扭矩矢量控制能力,并且在极限车距的侧方停车位上,上演着磨胎挪位的表演,有了这个技术的加持,从而轻轻松松地把5.3m车长的仰望U8塞进车位。

品牌不够,技术来凑。在仰望许多传播中,传递的不是所谓成功人士专属的尊贵,而是由技术创新牵头,打造别具一格的新潮体验,让仰望车型成为小众用户眼里的硬派「高端玩具」,这种高端技术的加持,大幅度提高高端车型溢价能力,致使仰望U8更是突破国产纯电天花板,售价百万!

但这类技术点显然无法继续下放,不具备泛化能力,而比亚迪要扩大销售甜点位,智驾肯定是绕不开的话题。

早在比亚迪第三季度财报发布时,有媒体报道比亚迪内部已经在大力发展智驾,显然,不信任智驾的比亚迪已经意识到,随着过去一年新车喷涌,比亚迪的甜点位被逐渐挤压,留给比亚迪「智能汽车」的时间窗口也在缓缓收窄。

而曾经王船长认为无人驾驶「皇帝的新装」,也被广泛解读为落后方最后的嘴硬。

在梦想日中,王船长辩解为只有经过反复验证的辅助驾驶,才会交给用户使用,「这件衣服」我先试给大家看看

自知落后要赶超,所以比亚迪笃定投1000亿元研发预算,攻克「整车智能」,连芯片都开始自研了,未来甚至要出1000、2000TOPS的汽车芯片,而目前在智能驾驶领域上已有4000多名工程师。

所以围绕20-40万售价区间,比亚迪也够直接标清了「智驾体验价」。

今年就会推出十余款高阶智驾车型,高阶智驾在20-30万价格区间车型提供选装,而30万价格以上的车型则为标配。言外之意,20万以内主力军区间最高也是L2级别辅助驾驶体验。

相反地,马斯克在财报电话会议上坦白Model Y是昂贵的汽车,但它市场表现依旧火爆。

尽管特斯拉车型在中国地区未解锁FSD完整体验,但「先锋潮流」「科技属性」等标签转化最后购车情绪因素,大家用钱包投票,现时Model Y后驱版本起售价为25.89万元起,而Model 3后驱版本为24.59万元起。

智驾不仅能扩大比亚迪的售价甜点位,更能拔高品牌科技含量,形成更高的溢价能力,拉起整体利润。这才是比亚迪面对市场存量内卷竞争,在新老赛道切换关键时刻完成一次漂亮的「变道」


写在最后


比亚迪取名BYD,意为“Build You Dreams”,看似空洞的几个词以及早年说过的那些「痴人梦话」语录,都被一一兑现。

正如王船长所说的,比亚迪发展是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

往大的说,一个迪厂,解决了60万个家庭的生计问题,让千万家庭拥有自己的第一辆家用车。

往小的说,全民一起打磨产品智驾功能,培养用户习惯,长时间验证与数据积累后,必然能降低交通事故。

诚然,「挑战特斯拉」的台词,虽然说早了,但依旧对比亚迪心生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