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确认与奥迪共同研发电动车平台」后,未来有哪些想象空间?

这是一个开始---我不仅仅说的是奥迪与上汽,也说的是整个自主板块。

我还记得是2019年前后,新势力已经在通过智能化获取自己的标签了,但是有一天看到e-tron的视频---视频里启动时,仪表显示了“发动机启动”。EV时代,哪里来的发动机?

说明这就是油改电---你当然知道它是油改电,但是这个改也太不上心了。

我能知道欧洲对EV的态度不一样,因为EV在欧洲有“环保”的标签,欧洲人是买账的,但在中国大家都知道这其实是一个伪概念,因此我们才需要“智能化”来赋予新能源新的意义。对欧洲厂商来说,这是“体验感”上最拉胯的一个项目。

也是各个主机厂想要在中国做“本土化”软件开发的根本原因---不到本土来,根本对本土的需求没有任何感知,也就开发不了适合本土的产品。

大众之前谣传与华为合作,又传要收购华为的自动驾驶部门,前段时间又传,在合肥要投10亿欧元做新能源的本土化,本质上都是希望能够在中国这个市场上,继续获得利润----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没有之一。从中国的市场规模看,等于美国+印度+日本+德国+巴西+英国的规模,凭一己之力,就要引领全球的趋势。

而这个趋势就是新能源,你跟不跟?就这个问题。

而就今天来说,全球的动力电池份额,布局要看中日韩,中方加上LG、三星、松下等等,占据了94.7%的份额---欧洲只剩下了个残羹冷炙。

而其中韩国也只有24.7%,日本9%---中国,占据了全球份额的61%。

这意味着这个新的趋势,未来的趋势,产业链也都在中国,你来不来?

于是奥迪就来了。

奥迪要做本土化开发的话,一汽、上汽拥有最好的条件,但其实也是最差的条件---又爱又恨。它们是合资,当然爱过,但合资必然涉及到利益角逐,所以肯定也恨过。如果不在这两家里选,还有集类选择,比如选头部,那就是比亚迪、埃安,哪吒的品牌调性不足以支持奥迪,所以肯定合作不了。另外一种是选“高级品牌”,那就是蔚来和小鹏,理想的EV还没出来,也合作不了。

但总之现在选定了上汽,也算是理所当然---你可能对上汽的EV没什么概念,这是因为上汽为了EV单独成立了一个品牌,就是智己。

如果你对智己也不了解,那么简单说,它是一个在传统势力里孵化,但也具备了新势力一切风格的品牌,如果说埃安也是这么做的,埃安好歹是先从底层爬出来,完成了向上突破的过程,智己一出生就是与蔚小理差不多,打的是30W+的市场。

而且整体竞争力非常不错,不论是动力操控的基础层面,还是智能网联、驾驶辅助的高级层面,的确都算是好车。

但有一点大家千万别忘记了。

外资品牌在中国的方式是合资,而不是外资。对于特斯拉这类新物种兴许有新的可能,但对于本土化的课题,奥迪未来肯定还是在国内生产,那么与上汽的合作必然还是以上汽奥迪的形式完成的。

而对于合资公司,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是上汽+奥迪,而不是奥迪。这意味着,它既可导入奥迪的产品,也可以导入上汽的产品。这可能是智己完成技术输出一个潜在的渠道。

觉得不可思议吗?

其实国内已经有人做过了。广汽丰田,广汽本田,都曾导入由广汽自主板块输出的EV产品,比如广丰ix4,本质上就是广汽传祺的GS4 EV版本。2018年那会,由于国内需求双积分,但丰田、本田都没有对应的EV产品,于是只能在广汽集团内寻求解决方案,这就是解决方案。

那对奥迪来说,这就不是解决方案吗?

当然了,如果说当时广丰、广本的做法是为了“应急”,奥迪如今的做法更多的是为了“利润”。

那么就存在一个问题,相同的钱,你会买一台智己(也不便宜),还是买一台一模一样的但是更贵的车,它们的区别就在于换了一个车标,和售后体系。不论是如何选择,都很难对不对?

为了规避这个课题,就存在两种解决思路:

1.奥迪把自己的技术体系暴露、开放给上汽,由上汽为奥迪做开发---我觉得这也很难,实际上在过去三十年市场换技术的过程里,这种做法非常罕见---我唯一有所耳闻的,就是前段时间提到的,广汽帮三菱解决催化器的问题,但那种是纯纯的设计问题,而且三菱在朽木难雕的情况下日本人还保留了傲慢的情绪。奥迪不论是在三电还是在软件上的“本土化”,都会把自己剥得一干二净,而且现在也不至于到三菱那个“没有选择”的地步。

2.上汽单独为奥迪开发产品---那么这就是钱的问题,合资的分成且不说,光是把车型导入国内的费用,都是我们自己开发汽车的好多倍。那么我们应该反过来,收合资多少钱呢?如果是开发一款产品多少钱,开发三款多少钱,以后会不会有长久的合作?是从零开始,还是基于平台---一旦是基于平台,那就和智己会非常相似。

以及,还会有第三个问题。

这款产品,出海不出海。

从这两年的情况看,国内自主品牌对外出口已经是趋势了,榜一大哥,正是上汽名爵。如果是智己的产品出海,其实只不过是下一步的计划---本来也要做,现在可能有了奥迪会有更好的海外平台。

但如果是奥迪自己要把这款产品带到欧洲去,就会遇到两种情况:

1.拿中国的智能体验打欧洲的老旧产品,大杀特杀;

2.以后奥迪,还自己开发产品吗?

这种故事也不是没有过,恰好也是广汽传祺,GS5就曾经挂牌道奇,出口墨西哥。

所以到这里你可以看到了,国产自主车型,以新的形式在应对“合资”,并诠释“合资”的含义,重新获得原本在这个形态当中应有的对等技术地位,以新的形式在获取利润。

也已经是一种趋势了。

中国市场对新能源趋势的引领,以及对三电产业链的绝对把控,在智慧体验上的一骑绝尘,尽管还没有在“销量”上完成体现,但我们能看到“事情正在起变化”。

渗透率,已经非常之高了。剩下的要完成的是对“保有量”的逆转。

2030年作为两碳目标其一的里程碑,仅仅只有7年了。这7年间我们还会看到自主品牌对外资品牌更强的攻击性。当大家在讨论“国产品牌什么时候可以进入全球十大汽车品牌的时候”,我不知道是否有人注意到,吉利、比亚迪,已经在“前十”的门口,等着了。

每一次我写“自主”多好多好的时候,评论里总有些喜欢做否定的朋友。

我只能说,研发看到的超前于市场3-5年。不是说未卜先知,而是说市场是结果,研发在这个结果的前几年就已经在做相关的工作,看到的更多。

事实就是如此。

从国内合资的生态来看,菲亚特、三菱基本上都算落幕了,马自达正在这个路上。能够继续坚挺几家,主要是大众---早早做了ID系列的EV布局,通用---早早做了奥特能平台的布局,丰田本田---依靠的是混动在坚挺,而不是EV。

如果说未来有哪些想象空间,我觉得是我们能看到更多的合资品牌,导入自主产品---丰田和本田,很可能就是,接下来的那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