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势艺人林某某刷爆热搜,为何特斯拉容易“上火”?

据tesladeaths网站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7月22日,全球特斯拉致死案件累计达290件,2022年共发生致命事故45起。

而在国内,关于特斯拉事故的消息比比皆是,近期刷爆热搜的话题——无疑就是林某某车祸事件了。

7月22日,台湾省桃园市,艺人林某某携幼子在行驶途中发生车祸,驾驶车辆为特斯拉Model X。车辆在撞击道路中央的隔离带后引发大火,车内乘员在附近工地工人的援助下得以脱险。

而在车辆的火势,在消防救援的扑灭中也没有减弱,最终车辆的前半部分完全损毁。

无独有偶,7月21日,浙江省杭州市发生了一起汽车事故:一辆特斯拉Model 3在左转时被一辆直行的丰田RAV4碰撞,Model 3被撞翻后与侧面的路滑带发生二次撞击,随即于底部侧面产生燃烧。

此前特斯拉在自动驾驶的安全性上饱受争议,而近期频发的起火事故,让我们不禁对特斯拉的硬件安全也开始产生担忧。

为何特斯拉容易“上火”

以上两起事故中,我们不难发现:车辆的起火与燃烧是大家关注的重点,而这就要说到锂电池的天然特性了。

锂离子拥有活性强、爆温低的特性,这就对锂电池的稳定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能正常、稳定地工作,锂电池内部通常都会将具备微孔结构的高分子薄膜作为隔离膜,将电池中含锂的正极与含有其他活性物质的负极所分开;隔离膜在保障锂离子通过的同时,也必须隔离电子通过。

但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力量可能会传导至电池组内部,这便会导致电池内部的隔离膜破损甚至失效。没有了隔离膜的限制,锂离子与电子开始剧烈运动,最后导致了电池短路。

在短路状态下,电池会释放出超过正常工况数倍乃至十几倍的电流,这就会产生大量热量导致电池燃烧,进而火势会蔓延至车辆的其他车身部件中。

这还没完,关键是锂电池的起火难以扑灭。

由于锂的化学性质十分活泼,常温状态下遇水即会产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燃炸状态下也能与二氧化碳产生反应并继续燃烧。

所以动力电池一旦发生燃烧,用水或是用灭火器,都无法完成快速扑灭,只能等待自燃结束——近期的特斯拉苏州钣喷中心的集体起火事故就是最好的例子。

既然在当前的技术手段下,锂电池的燃烧处理还是一个难题,那么事故的预防就是重中之重了。

厂商加行业多管齐下

首先是电池厂商,其在设计及制造阶段之初,就要考虑到在碰撞工况下,电池组应采取的应急方案。

对于电芯本身,可以通过增加保护阀、隔热垫与熔断器等部件,减少电芯本身的起火可能性,降低单个电芯短路给整个模组所带来的影响;在模组架构层面,也可以采用诸如刀片电池、弹匣电池等特殊工艺,提高电池模组的可靠性。

其次是在整车厂商,在车身结构层面,可以选择对电池包附近的车身结构进行专门的设计与补强,避免将电池组作为碰撞力量的传递路径。

或者是将电池模组与车身相融合,使其自身就有具备较高的结构强度,例如比亚迪的CTB技术,其电池结构可承受50吨货车的碾压

此外,一套智能高效电池管理系统也必不可少。

最后,国家与相关机构也在不断努力规范行业标准。例如中汽研在C-NCAP 2021版测评规程中,针对新能源汽车引入了侧面柱碰撞测评项目。

测试中,测试车辆以32公里/小时的速度,以及75度的偏角,撞击直径为254mm的刚性柱,模拟了驾驶者在紧急情况下撞击树木、电线杆等物体的情况,这就对车辆的乘员保护和电池保护性能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结语:事物的发展往往是双向的,我们在享受到新能源汽车所带来便利性的同时,也需要对驾驶安全保有敬畏之心。

而特斯拉也需要配合调查工作,不要像以往一样,摆起一副绝不服输的架子。毕竟当下的市场中,特斯拉早就不是那个唯一的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