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价疯涨后,今年我还该不该买车?
车市频道 · 2022-04-02 15:42

今年买不买车,不外乎两个因素:(1)用车紧迫性;(2)降价可能性...

油价又涨了。

刚进入四月,今年油价已经六连涨。尤其是3月18日,直接将95号汽油推入了9元时代,创下2013年新版调价机制以来最大涨幅。

截止文章落笔,国内平均油价92号8.74元、95号9.30元、98号10.28元;而去年12月,每升油价还是7.03元、7.48元、8.46元。

车主们叫苦不迭:现在加的不是油,是车主的眼泪。索性将目光投向电动车。

然而,祸不单行,电动车也涨了。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已经有超过20家车企的50余款电动车涨价,少则三四千、高则两三万,其中包括很多热门车型,如比亚迪海洋系列涨价3000~6000元、性价比神器五菱宏光MINI EV涨价4000元、特斯拉Model Y涨价2.1万元....此外小鹏、理想、哪吒、极氪、埃安、大众也都纷纷入列。

那么问题就来了,都说买跌不买涨,犹豫今年买车的朋友,到底要不要下手呢?

先给结论:如果两年之内有用车需求,可以买。因为这一次等等党可能要输。为什么?下面聊聊笔者的思路,仅供参考。如果你有不同意见,你说得对。

其实现在买不买车,不外乎两个因素:(1)用车紧迫性;(2)降价可能性。

前一个好理解,就是看自己用车是否急切、刚需。是刚需,怎么涨都得买;不是刚需,再优惠也是浪费钱。

复杂的是第二个问题,电动车还能不能降回原来的价格,这就要看看『涨价因素』能不能在短期内解决了。

涨价因素与缓解时间

据EV Sales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汽车销量下降14%,而全球电动车销量达到312.5万辆,同比增长41%;2021年,全球汽车销量增长仅4%,但全球电动车销量达到650万辆,同比增长109%。

逆势增长本是一个好消息,但是供需关系平衡被打破,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锂电池原材料

电动车需要电池,电池需要锂。

2014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全球锂电池最大的消费国和制造国,但原材料的锂盐70%依赖进口。据USGS的数据,在2020年已探明的锂资源中,中国仅占6%,绝大部分储量分布于南美的盐湖和西澳的锂矿中。

南美地区的盐湖资源扩产开采,2021年才达到高峰,但资源开发周期较长,且南美地区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预计至少要到2023年才能有比较可观的增量。

另一边,澳洲锂矿的扩产也充满不确定,澳大利亚本身面临着劳工短缺的窘境,再加上矿石品位不佳,2021年四季度锂精矿的产量甚至下滑了6%。

迅速回温的需求,远远超过了上游材料的供应速度。所以我们看到上海钢联的数据:2020年初,碳酸锂的价格还维持在5万元/吨左右,但到2022年初,已经涨到50万元/吨,直接翻十倍。

如果我们细化到一辆电动车,搭载60kWh的电池包,大概需要50KG碳酸锂,仅这项成本就比低点上涨了2.2万元。这也是为什么欧拉说自家的黑白猫卖一辆亏一辆,被迫停止接单。

涨价的还不只是碳酸锂,其它电池材料也在涨。

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数据显示:去年1月,电解钴均价在27万元/吨左右,而现在已经突破56万元/吨;3月,期镍最高触及10万美元/吨,达到35年来的最高值;此外,铜、铝以及电解液材料六氟磷酸铁锂等材料,价格也在持续上升。一天一价成常态。

世界三大评级机构之一Fitch Group预计,全球锂市场供应不足将呈加剧趋势,锂资源供应或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最大缺口。在此影响下,新能源汽车价格在一定周期内会持续上涨。

3月召开的2022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也释放了相同的观点:锂资源的供需平衡要到2~3年后才可能恢复正常。即锂成本在短期内不太可能逆转涨势。

所以,锂电成本问题,短期内难得到缓解。

芯片供不应求

芯片危机,已持续了将近三年,不仅是消费电子行业,汽车行业也大受影响。

因智能化属性,新能源车对芯片提出了很大的需求,疫情以来,众多车企因为缺芯导致车辆减产、减配。据Auto Forecast Solutions机构数据显示,由于芯片短缺,今年全球汽车市场已经累计减产115.8万辆。

在芯片短缺最严重的2021年,一枚ESP的芯片价格已经从20元左右涨到2800元,价格翻了140倍;而电动车上最重要的功率半导体IGBT也累计涨价22%,今年英飞凌还在发布涨价函。

芯片供不应求,也因为半导体行业的规律以及车企的误判。

在生产端,半导体产业的产能扩充一直都比较谨慎,年增长率只有6%左右;对于汽车芯片所依赖的成熟制程、传统制程晶圆生产线,扩产更为保守,产能年增长速度中只有2%。

新势力带来的新销售模式、智能生产模式,让车企逐渐偏向“低库存”甚至“零库存”,对供应商也大多采用Just-in-Time准时化管理模式,芯片供应商只能被动配合,对产能的扩充慎之又慎。

全球疫情刚爆发时,厂商们都大幅降低了芯片需求的预估。而消费市场出人意料的反弹,车厂再临时起意时,芯片产能已成为稀缺资源。再加上复工困难、交通限制、地区封锁等因素,都给供应链蒙上一层不确定的阴影。

目前全球6英寸芯片代工厂产能已经满载,新的产能还一时无法启用。有业内人员透露,全球IGBT的供应紧张到2023年才能得到明显缓解。

所以,芯片短缺问题,短期内难得到缓解。

没有回头路的补贴

补贴伴随着新能源车行业的成长。

2021年12月31日,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通知,2022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2021年基础上退坡30%;2022年12月31日后上牌的新能源汽车,将不再给予国家补贴。

也就说,今年的新能源车补贴继续退坡;到了明年,直接没有补贴。

补贴对新能源车企的产品定价,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以小鹏汽车为例,基础版的小鹏P7续航480公里,如果平均月销量1万、全年销售12万辆,单车补贴减少5400元,一年将会减少6.48亿补贴收入。而根据小鹏Q4的财报数据显示,小鹏2021年Q4净亏损也就12.9亿元。

两个数字放在一起对比,应该可以理解补贴变动对车企的冲击有多大了。

也就是说,现在的涨价潮恐怕还不是最高点,在明年补贴全面取消时,大概率还会有一波新能源车的集体涨价潮。

所以,补贴退坡问题,是无解却需要应对的问题。

易涨难降的定价

最后,消费者并不是直接向供应链购车,还有车企在中间,也得挣钱。

为了和燃油车抢市场,新能源车需要打价格战;但是打了价格战,又会压缩自己的利润空间。新能源车企早就叫苦不迭。

过去几年,电动车市场的繁荣、锂电池产业的腾飞,很大程度依赖国家政策的扶持,包括产业激励、补贴保护、限牌限行等。同时,还有来自资本市场“赌未来”的风口投资。是这些原因能让电动车能够咬住价格,与燃油车竞争。

如果要深究起来,产业链上游涨价早已出现。各种金属期货已经持续上涨了1~2年之久,整个大宗商品市场也鲜有例外。可以说,电动车是硬挺了两年后,才将成本从上游转移到了消费端。

因为在此之前,谁也不敢当头鸟,第一个涨价一定第一个被骂。

然而,风云突变的国际经济环境还是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直到大家都崩不住了,无力托举才集体涨价。当然,这是更悲观的推测:涨价后的价格才是正常价格,之前的价格只是依靠补贴、积分等政策红利的价格。

也就是说,未来即使供应链的上游成本降下来,车企也难以割舍涨上去的价格,将利润还给消费者。

所以,关于产品的定价,虽然不一定涨,但应该很难再跌。

担心会不会四九年入国军?

有人会犹豫,现在买电动车是不是49年入国军?

这里可以看一下目前电动车的技术趋势。

电动车的动力已经过剩,这个不再赘述。

现在最大的掣肘还是电池技术。无论是成本较为低廉的磷酸铁锂电池,还是主打续航能力的三元锂电池,它们在近两年内都没有太多化学层面的突破性进步。

虽然近两年的续航数据依旧有提升,但是这些提升大多是通过CTP等物理优化的方式来实现的。这涉及到车体空间优化的问题,同样很容易遇到瓶颈。

最接近质变的技术可能是特斯拉的4680电池,但它还没有准确的落地时间,而且马斯克也表态:暂无必要追求1000公里续航。很大可能只是为了提升能量密度,降低电池包重量,从而提升能量效率。

其它能够大幅改变电池特性的技术,如固态电池、石墨烯电池,距离规模商用还遥遥无期。短期内不必过分在意。

以这个时间为锚点,可以期待的技术迭代主要有两点:一个是更高功率的快充,但是它依赖超充基建的铺开;另一个就是激光雷达成本的降低,以提升车辆的辅助驾驶能力。

如果你对这两个技术比较在意,那么可以再等等。如果认为只是锦上添花,那么现在购车也不会吃什么技术亏。

总之,相较前几年,当前的电动车进化速度已经放缓,也就是说,现在购买的车辆会拥有更长的使用周期,而不至于感到被淘汰。

不仅难降,还有可能涨

如果我们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也可以为是否消费提供一些建议。

截至2021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定义的世界先进经济体中(34个国家),有15个国家12个月通胀率超过5%。这场突发且同步的高通胀率跳升,20几年来前所未有。

通常来说,轻度的通货膨胀可以拉动社会经济的增长。但是过度的通胀,会导致货币的迅速贬值,反映在物价的大幅提升。

虽然说汽车是消耗品,并不属于投资。但是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就是之后买车付出代价的会更大。

疫情爆发以来,为刺激经济恢复,西方国家大规模发行国债扩大财政支出,并通过购买国债等量化宽松政策释放了大量流动性。当经济快速重启,供应阻滞而需求高涨,同时伴随国际局势的波动,地域金融封锁,让石油、天然气输出产量受限、运输不畅,持续刺激物价水平上涨。

从目前来看,这样的通胀情况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因为面对全球的低经济增长和高债务水平,各国继续以恢复经济、保证就业、稳定社会作为首要任务,对物价上涨的容忍度提高,财政和货币政策转向比较谨慎。

此外,这里还包括疫情引发的就业形势与观念变化,私企动荡,大公司裁员,人们被迫灵活就业、频繁转岗,带来的供应失序问题,这也短期难以得到缓解。

3月时,特斯拉CEO马斯克就发推特称:特斯拉以及SpaceX在原材料和物流方面均面临巨大的通胀压力,诸多大宗商品价格达到2008年以来最高水平,从车架使用的铝、到电池需要的镍都在涨价。

马斯克建议,在高通胀时期,拥有实物资产会比持有现金更好。毕竟通货膨胀,如果没有理财计划,钱放着只是一堆不断贬值的数字。

行业内部的预测也不乐观

对于今年这波电动车涨价大潮,理想CEO李想在公众平台表态:(当前)还没有涨价的,大部分是涨价幅度还没有谈妥,等待谈妥后也普遍会立刻涨价。二季度的电池成本上涨幅度非常离谱。

另外,国内知名车评人YYP也通过私人渠道了解到:接下来几个月大部分新能源车还会涨价。

无论是上游的基本面还是车企的动作,甚至行业内人士的预判,都在表明:短期乃至中期,电动车成本还不会明显回落。可以说,只要购车需求不是远在两年开外,尽早购买,可以更好地规避涨价风险。

买车是消费而不是投资

经济全球化后,几乎所有商品都需要世界协作。电动车也不外乎如此。这条产业链的长度,参与人员的规模,以至于任何环节的变化,都会化身成蝴蝶翅膀。

你可以这么理解,目前影响价格波动的关键因素,不是技术或边际成本,而是全球供应链的震荡。单一问题的解决,很难支撑产业链成本的决定性回落。最近国际形势有多复杂,恐怕大家也感受到了。

因此,以上的个人分析支撑了下述结论:

如果你两年内有用车的需求,现在购车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当然,买车是消费而不是投资行为。成本只是购车的一个纬度,而不是全部。哪怕两年后,电动车的价格有所回落,也不会抵消这期间车辆的使用价值。

相关推荐
我来说两句

海报生成中...

生成失败

长按图片进行分享
关于我们 服务条款
微信 微博 头条
网站备案号:
粤B2-20040647号-22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3912号

微信公众号: Geek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