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不快乐吗?为什么要抢着“升天”?
黄嘉威
车企动向 · 2022-02-07 13:51

我们这辈人不知道能否等到那一天...

1月初,被誉为“科技圈年度盛会”的CES 2022正式开幕,这也是新冠疫情以来首次回归线下的CES展。

对于科技爱好者来说,一年一度大饱眼福的好机会又来了。而电哥最关注的自然是近年火热的飞行汽车。

本届展会有2家公司带来了“飞行汽车”产品原型,第一款是来自日本东京的SkyDrive载人飞行器,这玩意在2020年已经成功试飞,计划2023年实现量产;而第二款则是来自法国的Carcopter,Carcopter的初衷不是用来载人载货,而是替代F1赛车用于竞速,而且它用的还是氢燃料电池。

2049还没到,大家已经压抑不住要开私家车“上天”的心。

而就在去年11月,何小鹏在微博分享了几张照片。

“连续几天体验低空飞行。400米左右最安稳,安全还是最重要。”

众所周知,小鹏是国内唯一布局了小型化“飞行汽车”的造车新势力,首款量产机型还预计在2024年量产。事实上,飞行汽车/eVTOL 的这条赛道早已玩家云集,除了小鹏这些新兴力量之外,还有本田、丰田、吉利、奥迪这些车企巨头以及波音、空客等航空霸主。

根据摩根士丹利预测,未来20年是飞行汽车的井喷期,到2040年,市场规模将高达1.5万亿美元。

飞行汽车的前世今生

飞行汽车这个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17年。工程师格·寇蒂斯 当年制造了一款名为Curtiss Autoplane的“飞机”。这台“飞机”的机翼采用铝合金打造,翼展长度达到12.2米,它的动力来自于一台汽车。


(靴子一样的飞行汽车)

不过据历史记载,这台长得像溜冰鞋一样的飞行汽车根本飞不起来,只能进行短距离的跳跃式飞行动作。

在随后的30年时间里,因为材料学和动力系统水平跟不上,飞行汽车便逐渐从我们的视野里消失,直至二战结束,社会生产力得以释放,人们才有兴致继续搞这玩意。

时间的指针往后拨到1947年,美国工业设计师亨利·德雷福斯 带来了ConvAirCar。这款飞行汽车的车身采用了玻璃纤维材质,能有效减重。不过老实说要是这种粗暴的“1+1”造型能飞起来,那还有飞机什么事呢?所以ConvAirCar的结局同样以失败告终。


(ConvAirCar)

到19世纪80年代,波音公司造出了一款有模有样的飞行概念车Sky Commuter,从产品形态看,Sky Commuter已经有无限接近量产的可能,但据了解当时的波音认为飞行汽车难以走入消费市场(加上高昂的研发成本),所以这个项目也无奈胎死腹中。

进入20世纪,汽车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城市拥堵问题也变得日益严重,飞行汽车这个概念又获得了重视。2009年,Terrafugia推出了首款产品Transition并且顺利完成了首飞。可能大家对Terrafugia比较陌生,其实它目前是吉利控股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那问题又来了,既然飞行汽车不是什么新鲜事,为什么转眼间所有人都在做呢?

为什么都抢着做飞行汽车

首先是最表浅的原因——堵车

春节前,百度地图发布了《2021年度中国城市通勤高峰拥堵榜单》,对全国100多个主要城市2021年交通拥堵状况进行了分类排名。数据显示,全国拥堵排名TOP10的城市,通勤高峰平均车速基本都在30km/h以下,也就是说,在这些城市的上下班高峰,你开车还可能没踩单车快。

对于人类而言,城市化的进程不会止步,预计到2030年全球60%的人口都会迁徙到城市当中,但道路增建、扩建的速度远跟不上汽车增长速度,而且还受地形、楼宇建筑甚至风水布局等因素影响,地面交通瓶颈逐渐显现。

与汽车相比,飞机远不止速度快这么简单,它们所属两种截然不同的交通网络类型。飞机属于“节点交通网络”,在灵活性以及资源占用上和属于“线性交通网络”的汽车相比有先天优势。

而这种优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大,毕竟飞机会变快,而路只会变烂...

当然,新事物的涌现,更多是为了迎合资本。

在去年4月份,UPS为其Flight Forward计划购置了首批共计10台电动垂直起降飞机(eVTOL),这批设备在2024年投入使用,服务于中小型货运市场,成为UPS空运网络当中的一员。

除了货运之外,这类飞行器还能成为“空中TAXI”(UAM)

摩根斯坦利曾作出预测,城市空中交通会在2030年走向爆发的拐点。与今天的出租车相比,空中TAXI可以飞得更快,运营商也能凭此收取更高的出行费用。就像高铁比绿皮火车更快也更贵的原因。

作为网约车行业的先行者,Uber早已开始布局空中TAXI业务。其Uber Elevate计划在2023年推出Uber Air项目,顾名思义就是打飞机。首批落地的城市有洛杉矶、达拉斯以及墨尔本。

这种全新的出行方式,还会影响到商圈结构的改变。

经济学家斯密的《国富论》就论述了运输对城市以及地区繁荣所起到的作用,要是我们结合现实来看,你会发现商圈的出现和交通枢纽有着紧密的关系。地铁站、车站所处的地方,商业就越发达,或许未来空中出行的每一个“站点”也会形成一个新的商圈。另外,在目前路面交通主导的结果下,商场一楼因为客流量最大被誉为“黄金楼层”,如果未来UAM市场做大,那顶楼或许会变成新的“黄金楼层”。

我在上文提到,在未来20年内,飞行汽车的市场规模高达1.5万亿美元,这一片蓝海还涌动着大量的热钱。

据了解,目前与飞行汽车概念相关的企业已经在扎堆上市。

去年8月12日,美国Joby Aviation空中出租飞行公司在纽交所上市,市值45亿美元。一个月过后德国Lilium电动飞机公司借壳登陆纳斯达克,市值33亿美元。5天后,美国Archer Aviation电动飞行公司也登陆纽交所,市值22亿美元......这当中的Joby Aviation已经获得了高达8.2亿美元的融资。

再看回国内,小鹏汇天在去年10月19日宣布获得超5亿美元的A轮融资,创下亚洲eVTOL领域最大单笔融资记录。9月18日,新势力峰飞航空、时的科技分别完成1亿美元、千万美元的A轮融资。

另外,政策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就提出在2021至2035年间集中发展通用航空、城市直升机运输服务。其中湖南、安徽、江西纷纷启动全省低空空域试点开放的工作。

飞行汽车难落地

聊到飞行汽车,我们的脑海能马上浮现出它的种种美好,但事实上,这种诞生了一个多世纪的“新兴事物”一直难以落地。

首先是成本控制太难。飞行汽车需要实现飞行、陆地行驶两种模式,复杂的结构推高了研发、制造成本,例如小鹏第六代飞行器的售价达到了百万级别,这已经能买到一架正儿八经的小型直升机了。高昂的售价不利于打开市场,有业内人士就表示飞行汽车或许会最率先应用到B端,像救护、消防领域等等,这些行业对价格不敏感,对于飞行汽车而言也是一个“对口”的应用场景。

其次是适航认证的问题,你可以理解成汽车出厂时的合格证,只有取得这个证书,才能合法飞行。飞行汽车这种“飞机”与“汽车”的结合体,要如何做适航认证,也正在考验着相关的企业以及监管部门。目前除了欧洲航空安全局和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对eVTOL的适航申请有探索之外,国际上对其完整的适航审定、标准方案都还没成型。

此外,各国对于飞行汽车这类新型交通方式的监管,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简单来说就是什么情况能飞、哪些地区能飞、出事之后责任如何界定都还没理清。

但要是等这些难题都一一解决之后才入局,飞行汽车市场恐怕已经从蓝海变成红海了。

相关推荐
我来说两句

海报生成中...

生成失败

长按图片进行分享
关于我们 服务条款
微信 微博 头条
网站备案号:
粤B2-20040647号-22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3912号

微信公众号: Geek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