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虚度了一整年,BBA的新能源车为何这么难?
品牌强悍,态度正确,从不缺钱,BBA新能源车卖不动,原因都在这

——本文系《二师兄研究所》第93期

中国汽车市场的韧性有多强,你知道吗?

2023年的数据咱就不多说了,乘联会预计,2024年新能源车市场依旧乐观,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预计达到1100万辆,渗透率达到40%。也就是说,卖出去的10款车里面就有4款是新能源车。

但“同行不同利”是个行业的常态,燃油车时代高高在上的奔驰、宝马、奥迪在新能源市场似乎喝口汤都很艰难,它们到底发生了什么?它们的未来会怎么样?今天我们就从5个维度来聊聊。

1、BBA的新能源车是个什么水平?

2、“油电同价”对BBA难不难?

3、BBA新能源车卖不好的主因在哪里?

4、为何BBA的新能源转型难?

5、2024年BBA新能源车会如何?

1、BBA的新能源车是个什么水平?

燃油车时代,奔驰、宝马、奥迪的强势有目共睹,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整个汽车行业的技术与设计潮流。

举个例子,我们现在熟悉的空气悬架、LED大灯、定速续航等等,最早都是奔驰汽车带起来的。

不过到了新能源时代,BBA们失去了领导行业发展的能力,2023年中国新能源市场上的几次技术争鸣,都与它们无关。

不仅如此,它们连销量似乎都难以保证。

我们不妨先看看数据,奥迪旗下表现最好的新能源车型是奥迪Q4 e-tron,月销量徘徊在两千辆已经有好几个月;宝马旗下表现最好的新能源车型是宝马i3,月销量最近倒是有突破六千辆的门槛,但请注意,这是大降10万元左右后的成绩;奔驰旗下表现最好的新能源车型是奔驰EQE,2023年最大月销量刚刚破千。

稍微了解中国新能源市场的人都知道,这些数字是拿不出手的。

到目前为止,奔驰、宝马、奥迪都还没有在新能源市场找到感觉,仅有的这部分销量,很多还是大幅降价换来的结果。

那么,BBA们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

2、“油电同价”对BBA难不难?

在2022年,不少国产新能源厂商都有一个小目标:油电同价。

设定这个目标的原因很简单:当时的新能源车型价格普遍高于同级别的油车,它固然有省油、出行便利等方面的优势,但购车成本太高会直接劝退消费者,至少要做到油电同价,消费者才有可能去尝试新能源汽车。

很遗憾,现在是2024年年初了,BBA们还没有做到这一点。

宝马i3是宝马3系的对标车型,但它的起售价高达35.39万元,比同级别油车贵了5万多;奔驰EQC是奔驰GLC的对标车型,它的起售价高达49.19万元,比奔驰GLC贵了6万多。

在2023年BBA在售的新能源汽车中,唯一一款指导价低于同级别油车的新能源车型是EQE SUV,比燃油版车型低了21.38万元,某种程度上而言,这是BBA开始要重塑价格体系了,当然,这里面还有个值得注意的差异点:EQE SUV是国产纯电SUV,GLE则是纯进口。

那为什么BBA的新能源车大降价好几万就能获得一部分销量?

还记得那句“20万的C6老气横秋,12万的C6成熟稳重”的老梗吗?很多时候,一辆车值不值得买,车本身的产品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价格。

对BBA也一样,大降价后实现油电同价,销量自然就可以有所回升了。

那为什么BBA实现油电同价会这么难?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因为销量低,所以无法摊薄成本,导致新能源车型售价高于油车;由于售价高,所以销量上不去。

但问题是,很多国产厂商一开始也实现不了油电同价,它们能挺过来,为什么BBA就不行?

关键还在于一点:产品性能。

3、BBA新能源车卖不好的主因在哪里?

国产新能源厂商的逻辑是这样的:先提升产品性能,这个过程中可以忍受一定的亏损,靠产品性能去吸引用户,获得销量增长,然后用增量带来的价值去覆盖此前的亏损。

而BBA的新能源战略,在产品性能这个环节上就出错了。

以宝马iX3为例,这是宝马新能源家族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车型,起售价高达40.5万元,但这款车最大续航里程仅为550km,最大功率仅为210kW,充满电需要45分钟,全系单电机,无四驱系统,无真皮座椅,连360度全景影像都需要选装。

当你对比国产40万元级别纯电车型就会发现,宝马iX3的这些性能,连入门级都算不上。

到目前为止,BBA的新能源车基本都是跟在国产高端新能源车后面亦步亦趋,还没有哪项设计是引领行业的。

所以直到今日,即便是BBA的电车大降价,从“电比油贵”到“油电同价”甚至“油电倒挂”,它们的销量虽有涨幅,但很难出现根本性的变化。

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过去长期积累的豪华形象,BBA这样的新能源产品性能只怕会更加无人问津,它们最大的优势,其实就是品牌。

4、为何BBA的新能源转型难?

其实,BBA的新能源车拿出这么惨淡的成绩单是比较“冤”的,因为它们不像丰田那样抵触电动汽车,奔驰EQ系列、宝马i系列和iX系列、奥迪e-tron系列虽然销量不佳,但至少有像样的拿得出手的产品阵容。

除此之外,BBA也都有自己的新能源平台。

这其中,奔驰目前有EVA纯电平台,MFA II平台以及未来要推出的MMA平台。其中全新的国产EQE SUV,与EQE轿车、EQS SUV和EQS轿车一样,都是来自于EVA纯电平台;而MFA II则是为了让油改电产品快速过渡的平台,主要应用在EQA这类的小型车和紧凑型车身上;相比较而言,奔驰发布的第二个支持800V超充的纯电动平台MMA才是重点,正在研发之中的全新纯电C级便是从这个平台而来。

宝马纯电车型以CLAR平台为主,中国特供的i3、iX3、全球车型i5以及i7都是基于CLAR平台打造,然而这个平台兼容燃油、插混、纯电多种动力模式,换句话说它不是纯粹的纯电平台,宝马全新的支持800V架构的Neue Klasse纯电平台计划在2025年推出。

相比较而言,奥迪的纯电动平台就十分丰富了,现阶段光纯电平台就包括了MLB evo、J1 Performance、MEB和PPE四个,前面3个都已经实现了量产,其中,一汽奥迪e-tron采用的是MLB EVO平台;奥迪RS e-tron GT 来自于J1 Performance平台,同样出自这个平台的还有保时捷Taycan;Q4 e-tron 、Q5 e-tron 来自于MEB平台,支持800V架构的高端纯电平台PPE则是面向未来的主力,比如即将上市的Q6 e-tron、A6 e-tron就来自于这个PPE平台。

总览一下就不难发现,虽然BBA都有新能源平台,但对比国内的新能源车企而言基本上是慢了一拍,到目前为止,他们的支持800V的高压纯电平台还在进程之中。

那下一个问题就来了:为什么BBA的新能源转型会这么艰难呢?

首先,还是船大难掉头的问题。

新能源汽车是一种新生事物,它改变了人们的用车习惯和体验,也冲散了此前长期形成的价格体系,而BBA作为旧时代的代表,大部分的收入均为燃油车贡献,这就决定了它们不太可能轻装上阵。

其次,它们的竞争对手实力太强。

中国新能源厂商在技术上没有什么短板,而且敢于在新能源市场打拼,BBA在技术上的确没有什么优势,因此难以拿出爆款产品。

第三,这与消费者越来越懂车有关。

在过去,BBA就是“豪华”、就是“舒适”、就是“科技”的代名词;但在中国新能源的滚滚洪流之下,在中国体量极大的自媒体的传播之下,中国市场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懂车了,就连不久前我参加第一届中国智驾大赛的活动中,就有普通消费者聊到“占用网络”这么前沿的专有名词,直叫身为评委的朱西产教授连声惊叹。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便是:全球化的考量。

BBA都是全球作战,它们不太可能完全以中国市场为主导,但问题是中国新能源市场太特殊了,自己就占了全球60%的份额,BBA面对这种级别的市场陷入了两难;去跟中国厂商死拼,那全球其它市场怎么办?

5、2024年BBA新能源车会如何?

在新能源领域,BBA屡战屡败却又屡败屡战,有这个态度,就证明它们还有希望。

除此之外,BBA始终是BBA,品牌号召力在国内是第一档,只要能拿出性能强大的产品,还是能够得到用户认可的。

而要想拿出好产品,就要加大研发投入,同时给中国运营和研发团队更多的自主权,因为这儿才是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产品最为繁荣昌盛的地方。

一个很简单的事实就是,你不能对着德国市场的经验去设计新能源市场,11月份德国电动汽车销量仅为6万辆出头,这放在中国也就是个省级市场的水平,蜗牛角上争何事?

换句话说,在德国市场得来的经验,撑不起一个全球性的新能源品牌。

想要卷新能源,就必须经历中国新能源车市的恶战。

结束语:

奔驰、宝马、奥迪发展新能源汽车,一有开明的态度,二有雄厚的资金,三有品牌的加持,所以希望还是比较大的,但最重要的一点是:要重视中国新能源市场。想想看,一个占全球60%份额的细分市场,这里的潮流趋势应该不太可能会跑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