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国补步入尾声,降价还是涨价,这是个问题

距离2022年的尾声,仅仅还剩37天,新能源汽车国补完全退坡在即,汽车企业面临年底销量冲刺,在如此关键的时间节点,一场价格博弈战已经拉开序幕。

由特斯拉率先打响的调价动作,让本就卷到不能再卷的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既要求生存,也要抢份额,一些品牌不得不顺势接招,在价格层面“卷”了起来。   

政策在变化、市场在变化、环境在变化、消费者也在变化。价格战往往只是一种短期“拉新”方式,在一段时间内可以有效提振销量。但从中长期来看,“缺芯贵锂少电”恐怕是行业常态,脚踩泥泞地与对手贴身肉搏,如何在荆棘丛生的2023年找到“红利”,将是每个车企都需要面对的内核竞争必修课。

一位带头大哥放水

经过多轮涨价,特斯拉俨然成为了“理财产品”,并催生了不少转让订单的黄牛生意。连续多次拿下中国乘用车总销量冠军后,迫于订单下滑的现状,特斯拉的2022年度首降终于来了。10月24日,特斯拉正式官宣,中国大陆地区在售Model 3及Model Y的起售价分别调降到26.59万元和28.89万元。调整之后,Model Y长续航版最多降价3.7万元,后驱版和高性能版分别降价2.8万元和2万元;Model 3的后驱和高性能版的降价幅度分别为1.4万元和1.8万元。 

11月8日,特斯拉再放大招,年底前完成提车的用户可获得4000元或8000元尾款减免。另外,只要在11月8日(含)至12月31日(含),购买现车及合作保险机构车险组合并按期完成提车,可享受保险补贴。

在同样面对今年供应链成本上涨的情况下,特斯拉仍有降价空间,着实令人感慨。一方面,遵循成本变动透明定价是特斯拉的一贯主张,上海超级工厂9月完成产线升级后,年产能预计超过75万辆,现在特斯拉中国官网显示,Model 3后驱版/高性能版、Model Y高性能版/长续航版等四款车型的提车周期由此前的4-8周调整至1-5周。相比动辄等待交付几个月的其他品牌,这恐怕会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另一方面,特斯拉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出令对手望而生畏的单车毛利率——27.9%,这赋予了特斯拉敢于牺牲一些利润,以价换量刺激订单的底气。

如此一来,特斯拉放出降价绝招,压力就落到了那些产品价格区间在20万-30万之间的品牌身上,特别是造车新势力,这势必会影响其交付KPI和盈利时间表,进而不得不跟进。

正在掉队的威马,为了生存看起来降价力度比较大,W6针对现车甩库存,在指导价基础上优惠5万元,新车则要等到2023年。华为赛力斯联合制造的AITO问界M5/M7,以“取消原来金融贴息、各销售门店差异化的礼品等服务,对部分现车购买用户统一赠送价值8000元保险”的方法“变相降价”。11月16日,零跑汽车也紧急调整了C端促销政策。除了原有1万元选装包优惠,C01车型新增1万元补贴劵,金融贴息也有所提高。小鹏汽车在广州地区推出了“限时购车优惠”,G3i、P5、P7车型根据不同续航和配置,享受0.8万/1.4万/2万不等优惠。同时给出了选装基金、置换补贴等。有传闻小鹏P7的部分店内优惠已超过5万元。

叠加“双积分”压力,合资品牌也跟风加入降价潮。11月16日,北京奔驰旗下3款纯电动车型正官降5万-23.76万元不等;福特电马Mustang Mach-E全系车型则降价2万元-2.8万元不等。

竞争加剧,降价促销,刺激之下,究竟实际效果能否达到这些车企的预期,还要等待时间去评判。

另一位带头大哥向上攻

种种迹象表明,几乎所有品牌都意识了年尾的这场决战。然而,“新能源一哥”比亚迪却并未跟风降价,而是打响了涨价的第一枪。

11月23日,比亚迪宣布将对王朝、海洋及腾势相关新能源车型的官方指导价进行调整,上调幅度为2000-6000元不等,2023年1月1日之前付定金签约的客户不受此次调价影响。此轮涨价原因一是受明年新能源车补贴退坡影响,二是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

比亚迪此时反其道而行之迎风涨价,一方面是现实成本的增加和对于销量的信心。就在月初,比亚迪第3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要知道这第三个“100 万辆”只用了半年时间就达到了,遥遥领先于其他车企。另一方面,此举也避免了明年国补退坡可能导致的被动局面,比亚迪现在手握80万订单,如果年底能再锁定大几十万订单,并尽快克服产能瓶颈,保证交付,明年可望迎来质的变化,也就是单车利润的增长,从而实现市场平稳过渡。

当前,在别人打出降价牌的时候,比亚迪的涨价动作会带来怎样的即时市场反馈还不得而知。但值得注意的是,以吉利旗下极氪汽车为代表的一些主流车企,目前仍坚持不会跟风做出价格调整。

乘联会公布的新能源乘用车10月批发销量较9月环比基本持平,零售销量则出现了9%的环比下滑,由此可见,今年“金九银十”的市场表现并不令人满意。而近期各地疫情反弹,经销商闭店比例也在上升,市场流量和订单情况受到较大影响,年底汽车消费需求存在不确定性。加之新能源补贴退坡和原材料价格上涨,都让车企感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寒意”。

毫无疑问,即将到来的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依旧前景光明,但并非坦途。而眼下,特斯拉和比亚迪两个头部玩家已经根据自身情况适时做出了价格策略调整,其他各路玩家显然无法独善其身,能做的是从善如流,避免丢掉来之不易的市场份额。